2011年8月11日 星期四

一甲子之後重返、伯公之旅、乃是歷史的傷痕、歷史的共業!


        從歷史的角度看,對國民黨而言,原來國民黨主席吳伯雄,以國共架構之邀約初訪大陸,媒體之稱「伯公」,算是相當高規格了。
       打從民國卅八年國民政府大陸大撤退,於今民國九十七年剛好歷經一甲子。




       國民黨政府當年的創痛,歷經數十年沉澱,冷靜之後,今伯公赴共之邀約出發,憶及:
韋莊的金陵圖
        江雨霏霏江草齊,六朝如夢鳥空啼,
        無情最是台城柳,依舊煙籠十里隄。
       問題是當年的國共對打,國民黨主導的政府失掉了大陸江山,播遷大撤退來到台灣,何只當年學識界知識精英隨著政府大撤退,連個故宮國寶文物萬里遷徙、最後竟走向台灣落腳的命運,歷史會追述可歌可泣,憾動的歷史。
       革命的先知,一甲子以來,我們所尊稱的    國父孫中山先生,建立的中華民國竟在台灣落腳,中華民國在台灣;共產黨下的中國大陸60年來卻獨尊    孫中山先生為革命的先知知行者,也真是諷刺,上天作弄人!
       回顧歷史,此次國民黨主席吳伯雄等受益邀訪中國大陸,以國民黨言,踏上睽違近六十年的故土,實有說不出一種莫名的感受!
       伯公率團廿六日下午抵達南京祿口機場,在機場致詞時表示:南京不僅是國民政府所在地,當年    孫中山先生領導革命,更是「民國的締造者」,兩次碰觸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。
       伯公率領一級黨務主管拜謁    中山陵,向    孫總理祭告:我們執政了。
       筆者認為,伯公代表國民黨,拜謁    中山陵才是回顧歷史問題、意義的所在。巧的,伯公率十五人團員受訪,逢大陸川震國殤之際,一切從簡低調,主要就國共平台、改善兩岸情勢,交換意見。兩岸高層能以黨員身份在國共平台上進行接觸,北京認為是溝通和促進兩岸政治關係發展的最佳契機、交流平台。
       在兩岸新形勢下,國共平台新的架構,做為政治對話或溝通管道,政治、經濟雙管齊下,推進兩岸關係縱深發展。
       中共在改革開放三十年,倘若有朝一日,能將中國的民權與民生成就在一定程度之時,則中國問題自然迎刄而解,兩岸問題亦必能找到出口,倘能站在此一高度看「孫中山架構」,當然可以作為兩岸互動的超型架構。
       倘若又把兩岸關係作大小論述,不免又變成誰統誰的問題,若以理念論述,則在於民族、民權、民生的競爭與追求,倘若能以這個高度來看「孫中山架構」與「九二共識」,才不致錯失當前彌足珍貴的「歷史契機」。
       這乃是歷史的共業!如果是個各人,筆者以賀知章的回鄉偶書:


    少小離家老大回,鄉音無改鬢毛摧,
    兒童相見不相識,笑問客從何處來。
作個總篇---結語,有如史詩般的壯烈,不惶贅述;筆者認為,伯公非系出自大陸,一般說、是道地的台灣人,無非又是歷史的共業!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筆者於97.5.29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阿門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本文資料取自報章報導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