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0月4日 星期六

古董娛樂入列 遼 白釉仿游牧皮囊壼




古董娛樂入列

        遼         白釉仿游牧皮囊壼

    高:36.5 cm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寛:20 cm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厚:18 cm



       中國歷史悠久,宋遼陶瓷史已進入輝煌時代;在此提起遼代或會聯想到游牧民族使用的水袋⋯⋯皮囊壼,因此遼瓷常表現出適合於契丹游牧民族生活方式的特征。

       遼立國比宋還早,在中國的歷史上是個十分神秘的王朝,契丹族發源於遼河流域與內蒙古古哈河、西拉沐淪河 一帶,早為鮮卑族的一支,逐水草而居,互不統屬的游牧,漁獵生活。

       遼國是由契丹人建立的政權,歷時210年,共傳了9個皇帝,起初國"大契丹",後至遼太宗(947年)攻入宋都汴京(今之開封),始改國號為"大遼",意謂疆土遼闊    ,統治著4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,當時人口600多萬,部防30萬大軍;建立一國兩制統治中國北方大半,938年,遼太宗獲得燕雲十六州,為了治理大量的漢人和其他少數民族,建立兩套辦公衙署,”以國制制契丹,以漢制待漢人",制度實用,回避境內民族的差異和分布地域的不同。

       皇帝”四時捺鉢",捺鉢即皇帝外出漁獵時所設的行帳稱謂。遼的歷代皇帝按照這種習慣四時捺鉢,幾乎沒有例外。

       遼的瓷器像水袋,遼代的瓷器模仿宋瓷的燒制,不及宋瓷精美,粗䊯之嫌,卻有游牧民族的特性,反映契丹民族的生活狀況,如”雞冠壼";仿背水、奶的皮革容器,扁身,飾以皮條,皮扣,皮繩等花飾,形象生動,便於游牧携帶。

       遼與北宋簽訂”澶淵之盟"而強盛,12世紀後內部內訌以及皇帝無能,國家走向衰弱,於1125年天詐皇帝被俘,為金所滅;本文參考自鐵血歷史論壇中"你不知道的大遼國往事"。

       此器物仿自契丹傳統的皮制,木制容器,壼體呈扁狀,特具游牧民族色彩。

       此器白釉皮囊壼雙面壼面似有金黃字形色彩,愛化妝的契丹婦女,契丹人生活之地,北方地凍天寒,冬有嚴寒、春有風沙,愛美的契丹婦女用一種黃色的植物⋯⋯苽蔞獨特的方法護膚,將苽蔞搗成汁,一層一層塗摸臉上,像是佛殿中的佛像金黃色,有效抵禦塞外的嚴寒與風沙的侵襲,保護她們皮膚的光潔;藏者想其器雙面的金黃色字形色彩,或許就是"苽蔞"做顔料塗抺燒出的美麗色彩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